About CCCAA, CUHK

This author has not yet filled in any details.
So far CCCAA, CUHK has created 104 blog entries.

瑜伽體驗班 (28/04/2018)

校友會於四月二十八下午,一連舉辦兩班「瑜伽體驗班」,由持有HKYAACIA® 500(香港瑜伽協會高級導師)資格的全職瑜伽導師林賢順校友(2016/信息工程)擔任導師,教授瑜伽的基礎知識及動作,讓校友們體驗瑜伽運動所帶來身心的舒展與寧靜。

瑜伽體驗班 (28/04/2018) 2019-05-10T16:55:14+00:00

參觀饒宗頤文化館 (10/03/2018)

崇基學院榮譽院務委員饒宗頤教授於二月六日安然仙逝。為緬懷饒宗頤教授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崇基學院校友會於三月十日到訪饒宗頤文化館及其附設酒店「翠雅山房」。校友會邀得營運饒宗頤文化館的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姚沛滔校友(1971/工商管理)擔任是次活動的顧問。

參觀饒宗頤文化館 (10/03/2018) 2019-05-10T16:56:26+00:00

築境生情 — 伍美琴教授、張國麟(Alan)(2004/建築)

活在擠逼的城市,我們的生活和空間都無法避免被規劃。雖然天空海闊對大部分人而言是一種奢侈,但在有限的空間中,我們總希望努力尋找一點點獨特的情味和生趣。近年社會常有討論的「社區參與」(community engagement),就是由居民街坊共同參與建設社區,透過建築、社區設施、公共空間等呈現出不一樣的可能性,使社區不再是冰冷、生硬的石屎建構物,而是滿載共同回憶的獨特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系主任伍美琴教授於二零一二年加入崇基學院,她任教城市規劃多年,當初博士畢業回港跟人說公共空間、社區參與,曾被人當成異類,直至近年大家才明白她的看法。跟城市規劃息息相關的就是建築,與朋友創辦建築設計公司的張國麟(Alan)(2004/建築),認為任何人都應該參與建築設計,因為每天生活其中的人才是真正的用家。二人談建築、論規劃、說人情,卻不覺得是專業人士討論高深概念術語,而是一起探索如何締造一個理想的生活空間。從境到情,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人性和互動的過程 — 你又可有想過,自己理想的社區和城市是何模樣?   統籌及整理︰梁嘉麗(2004/社會學)、麥嘉輝(2016/新傳) 說起城市規劃和社區建設,第一代新市鎮沙田是香港一項代表作,訪問就特別選了在沙田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屋邨 — 瀝源邨和禾輋邨進行。七十年代興建的屋邨,總是叫人驚喜。我們繞過水池,步入小涼亭坐下,婦女坐在我們身旁聊天,小孩四處奔跑嬉戲。這裏沒有任何遊樂設備,只有樸實的空地、婆娑的樹影。伍教授認為,人天生擁有創造空間的能力 — 只要有空間,人們就懂得使用。地攤、墟市也是如此應運而生。她望着四周的花草,笑着說很喜歡這種舊式屋邨,設施很人性化,而且四周都栽滿花草樹木,環境很舒適。 坐在旁邊的Alan,微笑靜聽伍教授的見解。雖然來自不同學系和背景,Alan卻非常認同伍教授的看法。他小時候就是住在「Y型」公屋,對這種被樓房圍着的中庭位置情有獨鍾。當年母親們向窗外大叫「吃—飯—啦—」,在中庭遊玩的孩子們便立即作鳥獸散。此刻Alan回到設計相似的屋邨,感覺份外熟悉親切。 坐亭內,望亭外。這種容許街坊聚腳聊天,又不用花幾十元買杯咖啡才能使用的公共空間,實在難得。作為學者和建築師,他們對規劃過程、建築設計、社區參與等,均有深刻的體會。     你們如何評價現時香港的城市規劃和公共空間設計? 伍:現時香港的公共空間欠缺「公共性」,公共空間多來自剩餘空間,空間中重要的中央位置多用作建樓。我們現在身處的瀝源邨已是比較理想的公共空間 — 有這個人人都會經過的噴水池在邨中央,街坊之間能互相認識,又有綠化空間。礙於政府的法例要求,公共空間難有地區特色,更遑論突顯該區的歷史文化了。我們的城市被過份管理 (highly

築境生情 — 伍美琴教授、張國麟(Alan)(2004/建築) 2018-09-20T11:14:19+00:00

聖誕年終大玩派 (01/12/2017)

崇基學院校友會今年再度在有百年歷史兼富英倫建築風格的九龍木球會內舉辦「聖誕年終大玩派」,與約五十位校友共聚,並預祝聖誕及新年的來臨。十二月一日的派對以「穿越 ‧ 上海」為主題,邀請參與的校友穿上七、八十年代懷舊元素的服飾造型出席。在輕鬆的氣氛下,參加者一邊品嚐美酒及精緻小食,一邊與不同年代崇基校友分享交流,把酒言歡,預祝佳節。

聖誕年終大玩派 (01/12/2017) 2019-05-10T16:56:55+00:00

崇基學院校友日 — 校慶活動四重奏 (04/11/2017)

本年度崇基學院校友日已於十一月四日舉行。當日中午舉行了「院長午間茶會暨恭賀崇基校友授勳及嘉獎」,邀得今年獲頒銀紫荊星章的凌嘉勤先生(1980/地理)和獲頒廉政公署榮譽獎章的廖秀芳女士(1981/社會工作)出席,與校友們分享服務社會的經驗,並一同慶賀獲獎之喜。緊接其後有崇基學院校友會與拓展事務處合辦的「我與崇基的那些年」嘉年華,讓校友攜同親友一同參與各式各樣以「崇基」為主題的親子遊戲、攤位遊戲、校園遊等。壓軸是晚上於崇基學院教職員聯誼會餐廳舉行的校友日聚餐,當晚氣氛熱鬧,一眾校友盡興而歸。

崇基學院校友日 — 校慶活動四重奏 (04/11/2017) 2019-05-10T16:33:48+00:00

Happy Hour @ 中環 (28/09/2017)

崇基學院校友會與善衡書院校友會、晨興書院校友會及和聲書院校友會於本年九月二十八日合辦「Happy Hour @ 中環」,希望讓校友能趁機輕鬆一聚。四院校友共有超過八十人出席,大家暢談彼此近況,互相交流,場面熱鬧。

Happy Hour @ 中環 (28/09/2017) 2019-05-10T16:43:37+00:00

大地任我闖 — 黃佩歡(2006/宗教研究)

統籌及整理︰梁嘉麗(2004/社會學)、麥嘉輝(2016/新傳) 每逢假期,不少港人喜歡暫別這個喧鬧的摩天都市,出走到外地。我也不例外,一放假便會外遊,一年六、七次旅行只是閒事,更曾經下機後不足十小時,回家換了行李便再出發。我不時到日本及韓國,探探朋友,亦會跟其他國籍,甚至是與新結交的旅伴一起遊覽歐洲。回想升上大學前,我很怕陌生,欠缺方向感,沒想過要自由行,更不要說一個人旅行。轉捩點是大二時我參加了學院的暑期留學計劃,從此便對旅行深深地「上癮」了。 初嘗出走滋味 — 美國留學之旅 那年暑假,我首次獨自出遠門,出發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修讀六星期的課程。那時我連機票也不懂買,就連如何從機場前往學校都毫無頭緒,害得父母擔心不已。 可幸在柏克萊時,我遇上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課餘時跟他們四處遊玩。學校有免費穿梭巴士前往三藩市碼頭,我們幾乎每天放學都會到那裏逛街。那裏的街道設計方方正正,連欠缺方向感的我亦沒有迷路。我們每天走一區,不覺竟差不多走遍整個市區,後來我們更一起到洛杉磯的迪士尼及環球影城遊玩。這次經歷「壯了膽」,讓我日後想到更多地方闖蕩。 挑戰工作假期 — 紐西蘭的葡萄園體驗 大學畢業那年暑假,我沒有急於找工作,反而參加了紐西蘭工作假期計劃,在南島一個小鎮的葡萄園工作。當年工作假期並未流行,相關資訊很少,而同行的朋友要在八月中回港繼續升學。那麼自己回港後會否找到工作?身上旅費又可以撐多久?縱然心裏滿是問號,但我們還是踏上這趟充滿未知的旅程。 工作與旅遊很不同,我們到步第二天,就在青年旅舍老闆介紹下到附近一個葡萄園工作。我們負責把收割後的葡葡藤捲在鐵網上,讓它有更多生長空間。工作辛苦,薪金卻很少,掙到的錢連房租也支付不了,而帶過來的旅費亦不夠支持生活。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之中,擔心的事特別多,我也開始想家了。 後來與其他人聊天,我們才知道紐西蘭有最低工資保障,而葡萄園並沒有按法例給予我們最低工資。當我們無奈向房東說,因為錢不夠,要提早離開,他馬上介紹我們去另一家葡萄園打工。那邊有最低工資保障,薪金與之前相差甚遠,起碼夠我們付房租,還有餘錢吃飯。 那時候,每天早上五時起來工作,下午四時下班。葡萄園的工作簡單而重複:在只有攝氏幾度,甚至零度的戶外環境,把結了霜的葡萄藤扭在網上,因此下班後偶爾連扭毛巾也覺手痛。回家梳洗後往超市買菜,準備晚餐及明天的午餐,閒時只有到附近散步。住宿處沒有電視,上網半小時要兩紐元,對當時的我們而言,這實在太奢侈,唯有待每周發薪日才會上網半小時來「犒賞」自己。那時的生活十分平淡,卻很快樂。 下班逛小鎮時,我幾乎認識街上所有人。因為大家常常都在同一家店買炸魚薯條,和逛同一、兩家超市。大家碰面時會彼此問候,人與人之間關係十分親近。那時我們買到打折的牛扒,已夠樂上一晚;在後園洗衣服時抬頭看着星河,又可盡情享受那份難得的寧靜。在那裏工作兩個多星期,我們儲下少許旅費,便又再出發旅行。 隨後兩個多星期,我們到了南島看海獅、看企鵝、看古蹟、也看大自然。途上認識了不少新朋友,日後旅遊時我也會探望他們。一個月的工作假期轉眼結束,我在八月初回港,本來打算待十一月櫻桃豐收時再到紐西蘭,沒想到回港後隨即找到一份臨時工,只好暫時擱置再遊紐西蘭的計劃了。   「工作和假期」— 日韓情意結 當了兩個月臨時工後,我獲轉為全職,負責活動統籌。本以為再沒時間去旅行,但由於我經常要在晚上及假期加班工作,亦因此獲批一些補假;而我的上司和同事都十分了解我「好動」的性格,故都批准我在工作淡季時放假。我常在完成大型活動後出走一下,暑假更可以去較長的旅行,充一充電。雖然未能再參加正式的「工作假期」,但仍可以擁有「工作與假期」。 要數我最常去的國家,一定是日本和韓國,可以說是我另外兩個家。初時選擇去日本,因大學時副修日本研究,會說一點日語;不想荒廢所學,所以把握機會練習一下。學習語言總不能與當地的人及文化切割,於是更想知道唸書時認識的日本,跟自己親身體會的是否一樣。我認為日本很有魅力,日本人對事物的認真及仔細程度總是超乎想像,但同時他們又創意無限,我每次去總有新發現。

大地任我闖 — 黃佩歡(2006/宗教研究) 2018-09-24T15:35:58+00:00

出走,是為了…… — 梁嘉麗(2004/社會學)

旅行的意義 統籌及整理︰梁嘉麗(2004/社會學)、麥嘉輝(2016/新傳) 凌晨四時,我在蒼涼的西藏街頭,跳上預約好的電召車。殘舊的車子向着山中密林駛去,穿過一些村落,前路一片漆黑,只有車頭大燈照着前路。這時司機突然煞停車子,原來小路上橫躺着一棵大樹,是昨夜的風雨把路旁一棵大樹吹倒了。前無去路,我們唯有繞另一條路走。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心急如焚,十分擔心能否趕及。車子疾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下車時,天邊已呈現一片魚肚白。下了車,我踏着泥濘,慢慢往上攀登,往廟宇的後山走去。頭上數十隻禿鷲在盤旋着,而且不斷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叫聲,我腳下卻每一步都踏着不知名的白色碎片。身邊有藏人經過,步伐沉重,揹着大包,一直走上山。當我到達山頂時,天已亮了,眼前出現一片平地,中間空曠的地方呈圓形,正中央則放着幾塊大石。剛才那個從我身旁走過的藏人,這時把大布包放在空地上,附近還有幾個人放下同樣的布包,然後離開。禿鷲漸漸聚集在平地的另一邊,睜着圓圓的大眼,蓄勢待發。 天葬師緩緩地走進空地,打開布包,白骨和肉血便散落一地。他手執石斧,把骨肉打得稀爛,以方便禿鷲啄食,同時把先人的靈魂帶往極樂。回想走上小山時,腳下那些白色碎片,就是從禿鷲口中跌出來的白骨碎片 — 一切關於天葬的景象,只剩這些零碎的片段,倒是那股惡臭,一種只會從屍身發出的味道,卻永遠烙印在我腦海。人的身軀,終究只是一堆血肉,甚麼也帶不走,「臭皮囊」最終化成糞土,或變作樹木的養份,或成為禿鷲的食物,甚或燒成灰燼。那是二零零四年,我的畢業旅行,也是我第一次背包遊 — 這是喜愛旅遊的源起,也是我人生的起點。   花光積蓄 歐遊一年 工作了八年,想給自己一個更大的挑戰。在二十九歲那年,我決定辭工,放下一切到外國去生活一年。早於一年前,我已開始讀德文。考到初階證書後,便申請德國的工作假期簽證(Working Holiday Visa)。五年前的二月,我拿着所有積蓄,飛往柏林。那年天氣特別差,整個月都下着雪,街上灰蒙蒙的。我雖然學過德文,但程度只夠作簡單溝通,根本沒有公司會聘請,最終只能到中菜餐館比較集中的地區,挨家挨戶拍門問是否請人。找了兩個多月,終於碰見一家有空缺的。因為德語不流利,我只能在水吧負責洗杯、預備飲品和清潔等工作。 雖然只做了六個星期,卻是個難得的體驗。我在當地作為二等公民,還要被中國人老闆剝削和壓榨,以低於標準工資一半,做雙倍的工作。成為勞動階層,是我前所未有的體驗。如果我一直留在香港這個安舒區,我根本不會重新檢視自己的身份認同。人的身份從來都是流動的,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遇到不同對待。在香港或許你是大學畢業生,有穩定的工作;但到了外地,你只是另一個廉價勞工。當身份認同改變了,就要隨時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想法。我學會了體恤和敬佩所有付出勞力而換取報酬的人,真切地了解工作無分貴賤的意義,最重要的額外收穫,是學會了把杯碟洗得閃閃發亮。   從我懷中流逝的溫熱 雖然好不容易申請到工作簽證,但由始至終我遠赴德國都不是為了洗碗。在柏林三個月後,我再次揹上背包,跑到另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愛爾蘭的五月依然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毛衣,從都柏林坐了個多小時車,到了郊外的一條小村。農夫John從農舍走出來,帶我走進屋裏、上了二樓,就是我往後兩個月的睡房。從現代化的都柏林來到農場,只為一嘗打工換宿的滋味。時值初夏,農場有很多雜務,例如把收割了的禾草捆起來,或是到農場周圍逐處檢查鐵網是否有破爛,還有最直接的剪雜草。那兩個月農場生活中,最令我難忘的,卻是一隻大頭小羊。牠只有幾天大,卻不太懂走路,我常常發現牠躺在路中。羊媽媽已好幾次把牠遺棄,我試過抱牠找媽媽,牠連叫的力氣也沒有。怎料一天早上,我竟在路上找到牠的屍骸,羊媽媽站在旁,看着我,叫了幾聲。可憐的小羊,眼珠被鳥兒吃掉了,昨天還躺在我懷內、依然溫暖的身軀,今天卻變成一副骨頭和血肉分離的軀殼。這當然是大自然定律,但當我曾經感受過的溫熱、那麼珍而重之的一條小生命,竟這樣不動聲色地離開。生命是如此脆弱,回想人生種種際遇,遷怒過的人、遭遇過的挫敗,其實根本不算甚麼。   性格獨特的巴爾幹半島

出走,是為了…… — 梁嘉麗(2004/社會學) 2018-09-20T12:26:45+00:00

Fitness及泰拳體驗班 (27/08/2017 & 03/09/2017)

校友會分別於八月二十七日及九月三日下午,舉辦兩班「Fitness及泰拳體驗班」,由專業泰拳運動員黃梓浩校友(2015/運動科學與健康教育) 擔任導師,教授基本泰拳動作、運動常識、輕鬆體能訓練等。

Fitness及泰拳體驗班 (27/08/2017 & 03/09/2017) 2019-05-10T17:15:08+00:00

校友會周年會員大會 (13/07/2017)

崇基學院校友會周年會員大會已於七月十三日順利舉行。會上,陳樹偉會長(2000/物理)報告過去一年的會務,並分享校友會將如何繼續積極支持母校的發展。去年校友會主辦並與學院合辦了二十多項活動,均獲校友踴躍參與,令人鼓舞。校友會將繼續努力辦好會務,聯繫各年代崇基校友,增進彼此的崇基情。

校友會周年會員大會 (13/07/2017) 2019-05-10T17:19: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