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協力清理校園」活動 (13/10/2018)
崇基學院聯同校友會及學生會於十月十三日舉辦「齊心協力清理校園」活動,召集崇基人合力為颱風過後的校園進行清理,共同為回復優美校園出一分力。有近九十位崇基人響應參與。響應號召的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分成小組清理校園不同角落,包括未圓湖畔、學生宿舍附近位置,及眾志堂旁「暉社台」。
崇基學院聯同校友會及學生會於十月十三日舉辦「齊心協力清理校園」活動,召集崇基人合力為颱風過後的校園進行清理,共同為回復優美校園出一分力。有近九十位崇基人響應參與。響應號召的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分成小組清理校園不同角落,包括未圓湖畔、學生宿舍附近位置,及眾志堂旁「暉社台」。
訪問:陳以衎(1972/哲學) 去年七月的一個早上,窗外下?大雷雨,東華三院徐展堂學校師生卻忙於迎接來賓,在黃竹坑創校原址精心佈置的禮堂內,教育局的官員、該校校董和學生家長們都出席其三十五周年校慶的慶祝典禮,並細心欣賞由全校學生合作的才藝表演。學生們雖然是輕度至中度智障,但大家為了這天的表演,過去一年來都在老師協助下不斷努力練習短劇、歌舞、功夫、樂器合奏等,殊不簡單。 二百多人的謝幕 終於來到謝幕的時刻。雖然已經綵排過五次,大家心情仍有些緊張。家長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上,努力搜索自己子女的身影。在老師和家長義工幫助下,全體二百多位身穿各種顏色運動服的學生,紅黃藍白的都擠滿台前,一起向台下的嘉賓和觀眾鞠躬謝幕。這幾秒鐘的謝幕,也是吳靜雯校長兌現了她七年前對家長許下的承諾 — 她剛到任時曾寫信給所有家長,說要「為每一個學生搭建一個自己的舞台,一個都不能少。」 吳校長說起去年的這一幕仍然很感動。她的學生除了智障外,大多是自閉、或有其他情緒行為等問題 — 有些不會說話、有些不自覺經常搖晃身體、有些十分害怕接觸人 — 尤其懼怕人多擠迫的場面。回想謝幕一刻,竟然沒有一個學生發脾氣,而且更面帶微笑︰「為?這個很簡單的動作,家長都很開心,因為他們都意想不到他們的子女可以做到。」謝幕完畢,不少家長立刻走到台前跟孩子們擁抱,大家都為?這小小的大成就而十分感動。 吳校長回想第一次看綵排時,只有二十多位同學代表謝幕。當時她心想,我們二百多人都有表演,應該二百多人一起謝幕才是。但要在短時間內組織全體學生一起謝幕,對師生來說都似乎很困難,於是決定自己動手一起幫忙,她笑說:「在謝幕一刻之前,老師都想像不到這個目標有多偉大。」 獨立而有尊嚴的個體 對吳靜雯來說,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做這個小小動作,蘊含着重大意義。吳校長對特殊教育有個理想,就是要把每位學生都視作個人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他們獨立,從而建立個人尊嚴。吳校長希望在學校和宿舍,透過老師和社工把獨立的感覺帶給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依附着別人生活,亦不是別人的包袱,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獨立未必是外在的表現,反而是一種心態和感覺。吳校長心目中的獨立,就是「每樣事情都能說是自己的選擇,更有信心去為自己選擇,這其實就是獨立的表現。」能做到這一點,對一般學生來說都不容易的,她又怎樣訓練該校同學有信心憑自己的力量去作出選擇呢?吳校長的方法,就是把事情都放手給同學自己處理,由起床、刷牙、洗面、換衣服等自理的事情開始,培養他們獨立的能力。
適逢何善衡夫人宿舍將於十一月慶祝建舍四十周年,崇基學院校友會於八月二十三日舉辦之「Happy Hour @ 中環」特意以何善衡夫人宿舍為主題,邀請了新舊何宿舍監、歷屆何宿兄弟姊妹和其他崇基校友一聚,大家暢談近況,場面熱鬧。
麥志豪與城市中的流浪動物 訪問:麥嘉輝(2016/新聞與傳播) 四月初,銀狐犬小白被發現從主人所住大廈高處墜下身亡。事件引起全城關注,約五萬名市民聯署支持動物權益。近年很多有關虐待動物事件的報道,都會見到一個西裝筆挺的身影,對動物權益瞭如指掌,今次小白事件亦不例外,他就是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Non-profit Making Veterinary Services Society, NPV)執行主席麥志豪(Mark)(1987/社會學)。 「有人說我作為社會運動家,沒理由穿西裝;我會澄清自己是社會企業家,但典型社會企業家又不如我一般,經常示威,這件事說起來,總帶點精神分裂。」Mark現在既負責營運NPV旗下的非牟利獸醫診所,又積極倡議動物權益,兩個身份都跟動物權益關係密切。 NPV的診所和Mark的辦公室同樣位於深水埗基隆街,這個位於基層社區的辦公室,牆身剝落,坐在室內也不時聽到街外汽車聲和天花水管的去水聲。這裡也是數隻被遺棄貓狗的家,Mark偶爾抱抱牠們,轉眼西裝又黏滿了貓毛、狗毛。 貓毛、狗毛,可以用毛刷輕輕掃去;但動物福祉的擔子,Mark一揹就是十多年,惟這些年之前,他卻從未想過會踏上這條路。 從劇社到廣告公司 再到網球場 大學期間,Mark積極參與崇基劇社,特別醉心於劇本創作,更獲得不少獎項。畢業後他從事編劇工作,卻發現工作上遇上不少掣肘。後來黃霑引薦他入廣告界,自言好勝的Mark花了短短五年時間便當了執行創意總監。 在廣告界的成就斐然,但代價也不菲︰「為了趕着完成製作六、七段廣告片,我試過連續五天不睡覺,這種生活實在很恐怖。」除了創作,皮膚黝黑的Mark其實熱愛網球,惟在廣告公司的工作實在太忙,總是無暇練習。當時Mark覺得不能為了糊口而放棄興趣,於是毅然辭職,全時間練習網球。Mark有感當時本地訓練未達專業水平,爭勝心驅使他放下香港原來的事業,毅然到澳洲接受訓練:「除非不做,一做就要有成績。」 Mark花了約五年時間,考取多個國際教練牌照,及後回港教授網球。那時候,Mark頓覺人生已有不少成就,應該回饋社會。他喜愛動物,又發現幫助動物的需求很大,於是參與這方面的義工活動。 與動物連繫 全職投入 愛動物,源於Mark兒時經歷。小時候他住在公屋,當然不能飼養貓狗,所以Mark的寵物是一隻雞:「那時家人會趁雞隻便宜時先買幾隻,待過節時才『劏雞加餸』。我很喜歡其中一隻黑色的雞,於是要求家人『刀下留雞』」。Mark每天放學後都跟牠玩耍,後來這隻雞去世,Mark參加了人生第一次「葬禮」,親手在公園埋葬牠:「那時候我開始與動物、大自然建立了connection(連繫)。」 這份連繫改變了Mark近十多年的人生。二零零五年,Mark與一班志願人士組織了
為讓不同年代的崇基校友,再次於校園內聚首一堂,回味在校的難忘生活,及為學院最新校園拓展計劃「崇基學生發展綜合大樓」項目籌款,拓展事務處和校友會早在三個月前已經密鑼緊鼓籌備學院首辦的校友宿營活動 --- 重返宿舍體驗營。到了上月中,萬眾期待的體驗營正式開始,合共約六十名參加者浩浩蕩蕩,入住剛於去年完成翻修的利樹培堂,與摯友親朋一同「回家」,帶着青春和活力歡渡了一個愉快的週末。 體驗營歷時兩日一夜,活動內容豐富非常,當中包括崇基及大學校園導賞、糖水會、於校園享用運動和休閒設施、眾志堂學生風味午餐及院長茶聚等。精彩行程各式各樣,體驗營的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都玩得不亦樂乎。尤其住宿方面,拓展事務處安排校友入住耳目一新的利樹培堂,又讓參加者在利樹培堂大廳享用晚膳及糖水會,務求使每一位校友都能親身體驗與時並進的校園設施。 能夠在離校多年後再重溫宿舍生活實在機會難逢,一眾校友均踴躍報名,並帶同家人和朋友一同參加,氣氛好不熱鬧。為支持學院最新校園發展計劃「崇基學生發展綜合大樓」項目,是次活動總共籌得超過港幣二萬九千元。學院會將扣除成本後的收益,全數撥捐綜合大樓項目。
崇基學院校友會「Happy Hour @ 中環」,返嚟喇!適逢何善衡夫人宿舍將於11月慶祝建舍 40 周年,今次「Happy Hour @ 中環」特意以何善衡夫人宿舍為主題,誠邀一眾何宿的兄弟姊妹和崇基校友一齊聚一聚! 日 期:2018年 8月 23日 (星期四) 地 點:Bar Six **新地點** 中環雲咸街63號巴力大廈6樓 [地圖:https://goo.gl/maps/iscCzWt8Rqv ] 時 間:晚上 7 時 30分 費 用:全免 Free (參加者可自由購買飲料) 網上報名:http://bit.ly/happyhour23082018 查詢請致電 3943
崇基校友會周年會員大會已於二零一八年七月十二日順利舉行,當晚共有七十多名畢業於不同年代的崇基校友出席支持。 校友會會長陳樹偉在周年會員大會上簡述幹事會去年的工作、財政狀況及舉辦活動的情況,獲周年大會通過。陳會長報告,去年校友會舉辦了不同類型的活動,以維繫崇基校友情,包括參觀饒宗頤文化館、晚餐講座、Fitness及泰拳體驗班、瑜伽體驗班、聖誕年终大玩派、崇基校友日聯歡晚宴、Happy Hour (由崇基校友會主辦或與友院及宿舍合辦) 等,校友們均十分踴躍參與,令人鼓舞。他特別鳴謝各熱心校友對校友會無私的付出和貢獻,校友會的成功乃校友多年來積極參與各項會務和活動的成果。他又特別感謝學院、義務核數師梁成軒先生(1976/會計) 之幫助與支持。周年會員大會亦選出任期兩年的新一屆幹事。幹事會亦將繼續群策群力,進一步推動會務。 會員大會後舉行了晚餐講座,邀得著名地質學家陳龍生教授 (1978/地理) 主講「香港鮮為人知的地質勝景和考古發現」。陳教授在講座中向校友介紹了許多香港鮮為人知的大自然秘境,如東平洲、赤洲、黃竹角咀、橫瀾島、西貢木棉洞及荔枝莊等,校友們都聽得意興盎然。
把這一片美麗留存給下一代——吳芷欣(2011/生物) 訪問:鄭穎茵(2006/中文) 「小朋友愛上動物是自然而然的事!」吳芷欣(2011/生物)談起小時候到郊野公園、看電視紀錄片和圖書……不知不覺地培養了她對生 物的濃厚興趣:「動物很有活力,彼此的互動很有趣,我自然喜歡觀察牠們,想多了解牠們如何生存。」 外面就是大海了! 唸理科的芷欣,升大學選科時曾到中大生物系參觀。她來到在吐露港岸邊的李福善海洋 科學研究中心,在地下海水養殖池看着海星、海膽等生物,還有在設備室和實驗室看着 各式各樣的潛水裝備 — 原來只要一跳上船,再把閘推開就可出海。當時芷欣看得兩 眼發光:「外面就是大海了,可以親身潛下去觀察各種海洋生物。我很希望研究、了解 和記錄牠們,讓大家知道在高度發展的香港,海洋生態也十分美麗」。 芷欣在三年級時來到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做畢業研究計劃,在暑假用半個月學會潛水︰ 「我們的研究大多需要潛水進行;能親身進入海洋世界,就離不開了!」香港擁有豐富 多元的海岸及海洋生物,曾錄得海洋生物多達六千種,其實是個很理想的研究地點。本 科畢業後,芷欣就繼續進修博士課程,從事本港水域的海洋生態研究工作。 芷欣主要研究石珊瑚與蟲黃藻的共生關係,以及牠們如何受到如全球暖化等氣候變遷的 影響。「香港全年溫差大,珊瑚要適應這個溫差是很大的挑戰。令人擔心的是天氣越來 越熱,最終亦會超越珊瑚可適應的溫度上限。」全球暖化、環境污染及其他改變,逼使
習科藝而兩得 化中西而並新 拿起會刊,封面左方上角,「」四字映入眼簾,正是靳杰強校友(1966/物理) 的手筆。靳校友醉心藝術,除熱愛傳統書畫外,近年亦創作裝置藝術。他的書畫風格博採眾長,海內外多間博物館都有收藏他的作品;然而其博不止見於藝術領域,更見於物理科研。一般人會以為文理互不相干,藝文主觀感性,科學客觀理性,靳校友卻是文理兼備。在他眼中,藝術與科學兼容共通。今期《崇基校友》,讓我們走進他的故事,一窺他如何在人生旅途上結合藝術與科學,並將兩者互相詮釋。 撰文:陳樂瑤(2016/翻譯) 統籌:梁嘉麗(2004/社會學) 科藝光譜 互為輝映 二零一六年初夏,一個微風愜意的早上,我戰戰兢兢地坐在電腦前,給一位遠在美國、素未謀面的天文物理學家、知名水墨畫家寫電郵介紹自己。不到幾天,便收到這位我在「崇基學院海外學長計劃」認識的靳杰強師兄回覆,語多鼓勵,還附上一封他和太太甘潤嫻師姐(1966/物理)在一五年年底給親朋好友暢談近況的新年賀信,更邀請我一同出席十月的崇基校慶千人宴。十月到了,我懷着緊張興奮的心情等着和師兄見面。在嶺南場上,遠遠看見一位個子不高、腰板挺直的男士緩步走來,穿着方格短袖襯衣,戴着長方框眼鏡,臉上掛着和藹舒泰的笑容,我整個人頓時放鬆下來。高懸在行政樓的山水巨幅如此氣勢磅礡,想不到畫家竟是位低聲說話、笑意盈盈的謙謙君子。 藝術的啟蒙 靳師兄兒時居於家鄉番禺,時常與兄長埭強跟隨從事壁畫雕刻的祖父到他工作的廟宇。祖父一邊工作,一邊向兩人講解畫法技巧,藝術自然而然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爺爺還給我送過一本清朝著名畫傳《芥子園畫譜》,其中展示的山林樹石、鳥蟲草畫法就成了我的啟蒙老師。」靳師兄說。他對《芥子園畫譜》這範本愛不釋手,畫冊亦陪伴了他多年。真正讓靳師兄大開眼界的,是他在廣州初接觸到的西洋畫展。靳師兄在小學六年級轉到廣州上學,並在那裏升讀初中,發掘到藝術的另一個宇宙︰「遷到廣州後,閒時常跟哥哥到展館看畫展,慢慢開始接觸到西方藝術,還記得當中不少蘇聯風格的作品,與小學美術課所傳授的傳統作畫技巧和概念完全不同,實在大開眼界!」這些展覽開啟了他在藝術之路上的一道新大門。 一九五二年,靳師兄輾轉來到香港,肄業於香港仿林中學。 當時的陳仿林校長非常着重美學教育,鼓勵學生參與書畫比賽,靳師兄得以展現從小累積的造詣。陳校長看到這小子的潛在才華,引薦他拜國畫家梁伯譽和書法家區建公為師,造就了他在傳統書畫藝術再向前邁進一步的契機。 踏上科學之路 在成長路上,有無盡的寶藏等待年輕人去發掘,而等待着靳師兄的下一個寶藏就是科研。他在大學修讀物理,是因為遇上另一位良師,引導他研究物理的奧秘。「我後來轉到金文泰中學繼續學業,當時的物理老師把艱澀的內容講解得生動有趣,引起我對物理宇宙觀有更多的想像,希望在這方面發掘更多。」老師的啟迪,替靳師兄翻開了科學地圖。他的世界從此不只欣賞河溪山水,也眺望天文宇宙。升上大學,靳師兄在崇基四年的大學生活更是多姿多采。除了流連圖書館,參與學會活動亦屬他的「必修科」。靳師兄曾擔任物理系系會會長,帶領莊員組織不少學系活動,又為《崇基學生》設計封面,更一手包辦畢業班同學錄和班代表致贈學院紀念品的設計。「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美術學會,在崇基禮拜堂地下學生中心舉辦藝術展覽,邀請校外藝術家分享他們的作品,更讓我們自己的作品有了展出的機會,是少有由學生主導的藝術展覽!」靈感來自校園山水幾個月前一個黃昏,我和師兄走到未圓湖邊,談到書畫取材的靈感泉源,青春的憶記流過他的眼神︰「崇基景物樸實自然。當時未圓湖仍然是人家的稻田小溪;崇基面向馬鞍山、背靠九肚山,不遠的前方就是火車軌,而禮拜堂就在身後。」猶記得當年他與同學大膽攀石爬過九肚山, 一手抓緊石頭,另一手拉扯着樹枝,好不容易才在沙石間站穩陣腳,他笑笑說︰「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一定不敢去爬。」他偶爾亦走到馬料水火車站(現時的大學港鐵站),沿着路軌走往九龍方向,看那水流直奔淺潭的小瀑布,又沿着火車山洞口返回大學。事過景遷,地貌變,情不變;想起以往的經歷,那些回憶、感覺都為他帶來靈感。無數個夜晚,來回圖書館與宿舍的那段路程、與甘師姐在校園走過的那些小徑,以及那種無牽無掛的生活,依然讓靳師兄懷緬不已。四年築夢的日子最易醒。畢業後,靳師兄和甘師姐共赴美國攻讀物理博士,先後在美國佛羅里達、德克薩斯州等地求學。論文研究偶有碰壁,人又身處異鄉;幸兩人互相扶持,讓彼此在異鄉有伴可依。靳師兄最終於一九七五年獲取美國馬利蘭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重投藝術懷抱 六十年代的美國與蘇聯陷入冷戰,雙方都投放大量資金發展太空科技,讓科研人員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段時間有充裕的研究空間。靳師兄沉醉於研究理論當中,已較少顧及丹青。取得博士學位後,靳師兄本欲投入學術領域,卻遇上太空研究資金驟減,輾轉他在美國加入了一間私人科研公司,從事流體力學研究。工作未能如以往求學時那般自由探索,靳師兄也慢慢再拾畫筆,重投書畫之中。塞翁失馬,緣分早注定,靳師兄與書畫藝術有着密不可分的連繫。與靳師兄首次通電郵時,他也寫道:「若非當年未有繼續全身投入物理研究,往後也不會投放太多心神於藝術創作。」靳師兄現已退休,不再受工作時間所規限,可以比以往更投入藝術創作。除了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展覽、多人聯展,他也協助其他藝術家策劃作品展。同時,他在美國的華人社區開設書畫班;每年校慶期間回校探訪,與師友同聚之餘,更少不得抽空教授國畫書法班。崇基兩度邀得他擔任駐院藝術家。此外,靳師兄也為「崇基學院海外學長計劃」擔任學長,與學弟學妹分享生活和工作經驗。到今天,他仍是我的筆友。這種在地球兩端之間東奔西走的生活卻未減靳師兄對藝術的熱誠,靳師兄近年也積極投入藝術裝置,將傳統書法以另一種形式呈現觀者眼前︰「藝術就是要不停地深化、變化。」集藝術科學一家,中方西方一身,傳統現代一體,靳師兄看來已做到了。 自己拼圖自己拼 靳師兄既投入研究科學,也醉心書畫藝術。科學與藝術看似互不相干,前者側重理性,後者較為感性,也有客觀與主觀之分,兩者是否互不相容?他這樣理解:「科學是美,藝術也是美;物理其實是人類共同譜繪宇宙星空的作品。廣袤無垠的宇宙中,許多的未知數都是人類推測再加以證明的。可以說,科學亦是人類所創造,即使所謂驗證過的『科學真理』也是人類所認為的『科學真理』而已。這些『科學真理』或許是真理,但也許有一天會被推翻。」他續說:「這種推測的過程,其實已經是美的想像與投放。愛恩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也並非空口而談,而是經過對事物簡單(simplicity)而美好的想像才提出的。」 纖毫之筆 萬類由心
崇基學院校友會於五月二十五日舉辦晚餐講座,邀得精神科專科醫生陳秀芬校友(1991/醫學)擔任主講嘉賓。陳校友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名譽臨床副教授,有超過二十年治療各種情緒病及精神問題的經驗。本身也是國際認可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的陳校友,近年專注發展精神科醫生的心理治療培訓工作。陳校友藉是次晚餐講座講解如何從心理分析角度解讀夢的啟示,從而更了解自己,幫助心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