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洲 (東平洲) 地質探索之旅 (23/03/2019)
崇基學院校友會於三月二十三日舉辦「平洲 (東平洲) 地質探索之旅」,約五十位校友參與。位於大鵬灣東部的東平洲,沿岸的海蝕地貌變化萬千,片片斑斕的頁岩和其他種種自然奇觀,使東平洲成為香港著名的地質地貌寶庫,也被納入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範圍。是次活動很榮幸邀得著名地質學家兼崇基校友陳龍生教授(1978/地理)擔任顧問,帶大家深入認識東平洲的生態和地質。
崇基學院校友會於三月二十三日舉辦「平洲 (東平洲) 地質探索之旅」,約五十位校友參與。位於大鵬灣東部的東平洲,沿岸的海蝕地貌變化萬千,片片斑斕的頁岩和其他種種自然奇觀,使東平洲成為香港著名的地質地貌寶庫,也被納入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範圍。是次活動很榮幸邀得著名地質學家兼崇基校友陳龍生教授(1978/地理)擔任顧問,帶大家深入認識東平洲的生態和地質。
崇基學院校友會及學長計劃委員會於二月二十三日合辦「新春聯歡會 —豬肥屋潤迎新春」,超過一百三十位嘉賓、校友及學長計劃之學弟、學妹共聚眾志堂,同慶新禧。晚宴前,院長方永平教授在校友室與校友茶敍。
二零一九年崇基學院學長計劃啟動禮暨酒會於一月二十六日在香港外國記者會舉行,超過一百三十位嘉賓、學長及學生出席。本年度學長計劃共有九十二位學長及九十六位學生參加。此計劃自一九九九年首辦,今年已踏入二十周年,學院衷心感謝校友多年來鼎力支持,給予同學關懷及指導,使同學在成長路上有一位亦師亦友的同行者。學院亦藉此機會向服務此計劃二十年及十年的學長致送紀念品。其中自首屆起服務的十三位學長包括:熊翰章博士(1956/經濟及工商管理)、陳元廣先生(1967/經濟)、麥世耀先生(1967/英文)、鄭健娜女士(1968/社會工作)、梁建熙先生(1971/工商管理)、黃偉豪先生(1971/會計及財務)、侯運輝先生(1972/經濟)、陳碧橋先生(1973/社會工作)、李永權先生(1973/社會學)、許漢忠先生(1974/生物)、陳偉道先生(1977/社會工作)、陳早標先生(1979/生物)及吳遠興先生(1983/企業管理)。
崇基學院校友會今年再度在有百年歷史兼富英倫建築風格的九龍木球會內舉辦「聖誕年終大玩派」,超過五十位校友共聚一堂預祝聖誕及新年的來臨。十二月二十日的派對以「崇基攻略」為主題,邀請參與的校友穿上不同年代或國家的宮廷服飾造型出席。在輕鬆的氣氛下,參加者一邊品嚐美酒及精緻小食,一邊與不同年代崇基校友分享交流,把酒言歡。是次派對承蒙鄺榮昌(1968/會計及財務)及鄺雷葆靈(1968/社會工作)校友贊助,曾參與上年派對的參加者費用全免。
訪問:鄭穎茵(2006/中文) 陳秀芬(1991/醫學)是精神科專科醫生,同時也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名譽臨床副教授,有超過二十年治療情緒病及精神問題的經驗。陳校友亦是國際認可的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近年專注發展精神科醫生的心理治療培訓工作。公餘時間陳校友熱愛運動,常到不同地方參加馬拉松比賽,並屢獲佳績。 精神健康問題近年在香港愈來愈普遍*,為甚麼會有這個趨勢? 香港社會變化快,政治、經濟環境本身已瞬息萬變,加上人與人之間的文化差異、隔代矛盾、資源競爭等問題,都大大加重了我們的精神壓力。當大家容易感到生活徬徨無助,便有機會引發各種情緒病,例如焦慮症或抑鬱症。 其實每個崗位都有各自的困難,不論年齡背景職業都不能倖免。以學業壓力為例,近年情緒病有年輕化跡象,小朋友的求助個案每年都不斷上升。雖然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但小朋友面對的競爭、家人的期望和要求卻同時增加。父母的焦慮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小朋友。如果父母經常把「未來的世界很可怕」、「總要贏在起跑線」等觀念灌輸給小朋友,那麼他們又何以建立安全感呢﹖ 我遇過一位小朋友,每天都感到非常驚恐,而且不願上學。原來媽媽對他的家課要求甚高,如果被發現做錯就要全版擦去重做。媽媽的原意是要讓小朋友培養認真做事的習慣,但我們試試代入小朋友的處境:每份家課都要重做幾次,很自然他會改出眼淚來。如果他生活上其他方面都要應付類似的要求,那麼他每天就是不斷重做和改正。這不單是修正某一錯處,而是令他以為整個人生都是個錯誤,大大影響了自尊心和自我形象,成為他成長中的困局。 即使一般人不一定經歷過兒時的深層次創傷,但在人生階段的轉變關口,一時應付不來也可能引起情緒問題。有一位幼稚園教師,她常常擔心自己對小朋友太兇惡,又怕做錯事連累同事,工作壓力大得令她害怕上班。那時她剛結婚,面對人生角色轉變,同時又因照顧父母時間減少而感到內疚。這些重大轉變令她患上焦慮症、強逼症和抑鬱症。可幸經過一年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她漸漸康復並適應新生活,慢慢兼顧自己不同的角色和工作。 陳校友熱心推廣精神健康教育,二零一八年五月她為崇基學院校友會晚餐講座擔任嘉賓講者,分享「從夢中得心靈成長之道」。 精神科治療的過程是怎樣的? 精神科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時間長短不一,有些個案只需數月,病人在醫生協助下便可以自我調節過來;如果問題牽涉一些深層次創傷或缺欠,治療時間可能需要一至兩年,甚或更長時間。 成人的個人形象和性格都是從小形成,主要與家庭教育和遭遇有關,這些背景就像建築房子的支撐骨架,長大就是把經驗逐漸建構上去。對自己缺乏信心的人,不相信靠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好;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情緒訊息,凡事均從負面去想,同時又很介意別人的目光,難以信任別人。這些問題需要心理治療,透過整合意識和潛意識,再透過圖像訊息了解根源,讓他們認識自己的強項和可能性,從而改變對自己看法,進一步改善與家人的關係。心理治療就是讓病人慢慢建立對人的信任及將來的盼望,重新找到自己的立腳點,讓他們重拾重心,可以感受到自在、滿足、愉悅。治療過程中,醫生會讓病人了解各種可自我支援的方法,內外整合,好像把不同資源和工具放進病人的「百寶袋」裏。 有些病人會自行停藥或沒有再見醫生,可能會引致病情反覆。其實他們在痊癒後需要較長的穩固期。他們不斷掙扎,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去站穩陣腳,只是未有周詳計劃便自行決定停藥。我們應以同理心看待,欣賞他們的良好意願和動機,不應加以責怪。經過心理治療後,將來若他們再遇到困難,都可以在「百寶袋」中拿工具來應用,也會比較清楚甚麼時候要再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陳校友曾到瑞士學習榮格心理治療,過程中由老師對她進行心理治療,讓她自己也成為受助者。畢業的時候,老師把這個塑像送給她,希望她謹記作為受助者的經驗。塑像是老師的母親留下的珍藏,有承傳意義。大象的母性亦有照顧孩子、承載別人的意思。
訪問:梁嘉麗(2004/社會學) 麥穎思(Winnie)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二零零零年於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的精神科學系完成博士課程後,於二零零二年回港到中大任教,並加入崇基學院。麥教授於二零一五年創辦社區團體「說書人」,與經歷過情緒問題的人於社區分享他們的故事,目標是消除大眾對曾經歷情緒及精神病的朋友的誤解。二零一七年她創辦網上心理健康自學計劃「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帶領參加者改善心理健康。麥教授更於去年開展「日常心活」計劃,於崇基,以至中大及各大專院校內推廣靜觀,助大學生發現和肯定自己的價值。 在紅牆綠瓦中,我們坐在蓮池旁,談甚麼是靜觀。崇基心理學系教授麥穎思(Winnie)說,只要讓自己覺察當下,留意此時此刻的感覺,在想甚麼、情緒是怎樣,其實就是靜觀。我們都靜下來,注視着因為訪問而略帶緊張的自己,看見身邊遊人如鯽,還聽見樹上小鳥叫聲,感受筆下白紙的質感。「我們每分鐘都很忙碌,拿起手機就看Facebook、跟人WhatsApp,城市人很難沉澱於當下。跟朋友約會聊天時又忍不住同時回覆訊息,到底應該聊天還是看訊息?這是一個自主的回應。」對於Winnie來說,靜觀從來都是一種對現實的回應,是一種可以自主選擇的生活態度。 近十年智能手機流行,我們變得更「忙碌」,生活充斥着太多外來的感觀刺激,卻缺少了讓自己安靜下來、聆聽內在需要的時間。很久以前,也許人類對感覺和身體都很了解;但科技進步了,人類對自身的認知卻同時退化了。覺察自身,成為了一門需要學習的課。Winnie學習靜觀已超過十年,回想學習初期,的確一點也不容易︰「思緒很容易會不停轉,我學習去留意自己分了心,覺察它,並回到自己的呼吸。」 有意識地生活 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能靜心觀察︰進食、走路,也能靜觀。Winnie每天早晚都會打坐,進食時就會專注於五感︰「吃東西時,我會專注食物的味道、質感、香氣。食物給我怎樣的感覺?靜觀讓我們更有意識地生活。」 拍照時,Winnie坐在長椅上,也許有點不習慣面對鏡頭,腰背稍微彎曲了,她亦笑言,自己很容易犯這個毛病,直至接觸了靜觀,才開始察覺到這個肢體小動作︰「行住坐仰,全都能帶入靜觀。肢體動作會連繫到身體痛楚,察覺後就能時刻提醒自己,作出調整。」Winnie說話時面上總帶微笑,聲線平和而溫婉,也許跟她是佛教徒有關。然而,靜觀雖源自佛教,卻早已發展成非宗教式的修練,不少人更依靠靜觀來穩定情緒。 (左圖)本年初Winne主持的「日常心活」計劃和崇基學院合辦「未圓湖畔系列 — 日常心活 靜觀體驗工作坊」,透過舉辦禪繞畫和坐禪工作坊,讓大學生在繁忙的生活中,嘗試培養靜心觀察的習慣。 (右圖)「日常心活」計劃印刷了不少貼紙,讓參加者貼於不同物件上,提醒他們時刻觀察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學懂承載負面情緒 我們也許都聽過不少靜觀助人管理情緒的故事︰情緒乖戾的人,因為練習靜觀而變得和善;不少研究亦證實,靜觀能紓緩生理及心理狀況。Winnie笑言,減低負面情緒只是其中一方面,靜觀的意義是更廣闊的。通過靜觀,人會更了解自己情緒,自然就發現情緒本身根本沒分好壞:「傷感是因為失去一些東西?發怒是因為事情不合心意?這些其實都是訊號。」當坊間充斥着「如何踢走負面情緒」的文章時,她卻提醒,我們必須聆聽這些情緒訊號︰「為何不容許負面情緒?這是一種表達方式,我們以為發怒代表不理智,相反,靜觀讓我們懂得承載自己情緒。」 兩個小時的訪問中,Winnie娓娓道出她的故事。站在課堂講台的她充滿神采,難以想像中學時代的她,竟是一個容易緊張和焦慮的女孩。Winnie小時候非常害羞,不敢跟人說話︰「回想起來,其實我那時有社交焦慮。」十歲那年她一家移民美國,在彼邦度過了小學到研究院階段。除了適應新環境,Winnie更要面對種族歧視,這曾令她十分困擾︰「中國人始終是少數,有當地同學叫我 『Go back
颱風的意義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可能只是額外一天的假期,最多也不過是外面風雨大一點吧。直至今年九月超強颱風「山竹」來襲,大家才從遍地塌樹、滿街碎玻璃、東歪西倒的街燈路牌,甚至搖晃的大廈中親身感受到極端天氣的威力。「山竹」的吹襲除了考驗我城的應變能力外,還為我們響起了一個警號 — 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原來比我們想像的大,而且極端天氣更是近在眼前的威脅。 全球氣候暖化嚴重,極端天氣的出現日趨頻繁。「山竹」正好提醒我們不要只關心停工或停學與否,更重要的是,我們已到了挽救氣候轉變的倒數時刻,如何回應才是關鍵。兩位崇基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的教授 ─ 黎育科教授(Derrick)(2004/地理與資源管理)和嚴鴻霖教授(Steve),從科學角度回應坊間部分人對環保的看法,從而探討我們作為地球的一分子,如何從日常生活習慣中為保護環境盡一分力。 訪問及整理:鍾啟然(2000/翻譯)、鄭穎茵(2006/中文)、阮珮恩(2016/英國語文研究與英國語文教育) 平均氣溫上升零點幾度算甚麼? 「山竹」也只是個偶然的自然現象吧! 極端天氣不單是自然現象,更是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 黎育科教授:Derrick 嚴鴻霖教授:Steve Steve:今次「山竹」掠過香港只有約一天時間,雖然其威力大,但幸好它逗留的時間短,而且沒遇上天文大潮,所以造成的影響已比預期少,這實在是幸運。如果沒有這些因素,這種級數颱風的威力可能已超過香港整體城市建設可承受的範圍。 Derrick:有關超強颱風出現的機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 IPCC)於二零一三年發表了由全球科學家代表編寫、共數千頁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是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全球變暖的主因。從冰芯資料重整過去氣候紀錄所知,現時全球氣溫上升速度之快、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之高均是前所未見。全球暖化令海洋儲存大量能量,於是有更大機會形成超強颱風。有些人以短期的天氣現象質疑全球暖化:天氣熱的時候只是剛巧受熱浪影響,反正到了冬天又會下大雪,那就表示沒問題吧﹗可是氣候變化並不是只看單一次的熱浪或寒流,而是觀察和比較長期的數據和資料。
崇基學院校友會聯同學院教職員聯誼會、教職員生活委員會及拓展事務處於2018年12月15日在眾志堂舉行了「聖誕兒童聯歡會」。當日活動包括攤位遊戲、充氣彈床、小丑表演、電影放映等,有近400名校友、教職員和公眾人士參加,場面熱鬧。
本年度崇基學院校友日已於十月二十七日舉行。當日活動豐富,首先是「快樂鳥,青葱林」曾陳桂梅視覺藝術展的「與藝術家見面」環節,緊接其後在崇基學院禮拜堂舉行了「崇基校友至善獎學金及崇基學院至善獎學金頒獎典禮」。頒獎典禮邀得今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香港警察卓越獎章的鄧炳強校友(1987/社會工作)及獲頒授銅紫荊星章的崇基學院校董雷兆輝醫生出席和擔任嘉賓。鄧校友和雷醫生分別服務政府和醫療衞生界多年,成就出眾,借此機會與得獎同學和校友們分享他們服務社會的心得。頒獎典禮結束後,在禮拜堂活動中心舉行了「院長午間茶會暨『家肥屋潤』小豬育成計劃領養人茶會」。院長方永平教授和獲授勳的校董和校友慶祝之餘,亦向參加「家肥屋潤」小豬育成計劃籌款額最高的七位「領養人」頒發獎狀。當日晚上亦在崇基學院聯誼會會所餐廳舉行校友日聚餐,一眾校友聚首一堂,互相分享近況,暢談甚歡。
崇基學院校友會於十月十九日舉辦了「調酒體驗班」,由專業的調酒師張曉明校友(2012/酒店及旅遊管理)擔任導師,教授校友如何使用調酒工具及不同的調酒方法和技巧。參加者更可親身調製及品嚐三款不同種類的雞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