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CCCAA, CUHK

This author has not yet filled in any details.
So far CCCAA, CUHK has created 104 blog entries.

晚餐講座 ─「音樂治療:音樂如何提升身、心、靈的素質及能力」 (05/06/2017)

崇基學院校友會與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校友會於六月五日合辦晚餐講座,邀得註冊音樂治療師 ─ 梁曉盈校友(2007/音樂)擔任主講嘉賓。梁校友以「音樂治療:音樂如何提升身、心、靈的素質及能力」為題講解音樂治療的元素和促進日常社交溝通的方法,並分析音樂治療如何改善受助者的情緒、專注力、社交技巧及人際關係,加強學習能力,釋放壓力,促進身心健康。梁校友更悉心設計有趣活動,透過互動形式,讓校友們更深入了解有關音樂治療的奇妙之處。

晚餐講座 ─「音樂治療:音樂如何提升身、心、靈的素質及能力」 (05/06/2017) 2019-05-10T17:36:30+00:00

崇基美食兵團 (29/04/2017)

崇基學院校友會「崇基美食兵團」旨在與校友一同訪尋美食,本年首次活動於四月二十九日在貴德宮私房素宴舉行,主題為「私房素宴與中醫養生」,品嚐特色美味私房素菜之餘,亦邀得蔡崇僑中醫師(1998/政治與行政)分享如何透過少肉多蔬果的飲食習慣養生,讓身體變年輕一點。逾五十位校友及其家屬參加本活動,氣氛熱鬧。

崇基美食兵團 (29/04/2017) 2019-05-10T17:42:10+00:00

Happy Hour @ 中環 (27/04/2017)

崇基學院校友會與聯合書院校友會於四月二十七日合辦「Happy Hour @中環」,讓校友趁機一聚,兩院近百名校友參加。崇基學院院長方永平教授(聯合/1983/生物化學)亦抽空出席,與校友們暢談近況。

Happy Hour @ 中環 (27/04/2017) 2019-05-10T17:35:09+00:00

從另一角度認識社會 — 訪問「崇基學院服務學習中心」主任蕭鳳英教授及項目統籌馮詠恩

顧名思義,「服務學習」包括「服務」和「學習」。大學生做義工不是新事,到兒童院、老人院去送禮物、玩遊戲,服務是「施」與「受」的關係。然而,在「服務學習」中,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的關係不是絕對的,而是雙向、能夠互換的角色。而且,「服務」與「學習」並行,同學認識自己,同時反思社會制度,培養同學的心靈和眼界。 反思社會 自我成長 「崇基學院服務學習中心」主任蕭鳳英教授希望同學可以透過「服務學習」,從另一角度認識社會各階層的人和事︰「服務學習令學生對社會議題有更深的認識,自己擬定和設計服務內容,當中亦講求組員之間的協調和合作。服務社會是公民責任,在過程中,他們能反思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為擴闊同學視野及接觸不同服務對象,每學年都會加入新元素,如戒毒人士、發展遲緩兒童、智障人士、老人、復康人士、新移民、警司警誡青少年等;內地計劃近年與「一專一村」計劃合作,到雲南偏遠的少數民族村落,協助提供幼兒教育訓練和公共服務推展。中心項目統籌馮詠恩除了處理中心日常行政工作外,還會與同學一起參與活動,從中協調和推動學生從服務中反思,有機會從另一角度觀察同學在過程中的得着:「同學來自不同背景和學系,少不免會有摩擦,有些同學不懂處理,以為只要忍到計劃完成便可,但帶着負面情緒與組員相處就不能投入計劃當中。一位九十後同學和一位八十後同學就曾遇到這溝通問題,及後經過協調和鼓勵,雙方道出自己的想法及期望,情況便有改善了,問題的癥結就是溝通方式和沒有好好表達對組員的期望。另外有一次與學生隨機構到學校進行禁毒推廣,遇到有中學老師灌輸『入唔到大學就係無用』的概念給學生,這經歷也叫我和同學反思為何現今的教育制度只有單一價值。」 放下身份 同行成長 去年詠恩與幾位同學參加了深宵外展服務,對象是「夜青」,同學們作為「外來人」,亦非來自社工專業,但就為機構的資深社工帶來很大的啟發和反思,感嘆同學與「夜青」間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其實是一個互補的關係,社工本身十分忙碌,沒有空間嘗試新服務;同學雖只參與三個月,但他們的加入卻能帶來新元素,亦可彌補現時服務的不足。有同學與夜青夾band,即使完 成服務後仍然一起練習和表演。」讀大學,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你和我或者都迷茫過。蕭教授明白,參加服務學習的同學,未必所有人都清楚自己的前路,但外展服務卻在某程度上,把大學生的光環摘掉,在過程中反思人生的意義︰「同學們不是提供服務,而是跟他們平等地交流和溝通。」除暑期進行的本地、內地及國際計劃外,服務學習中心剛開展了「本地服務學習體驗」,計劃於每學年的上學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探索社區,讓參與同學從服務經歷中進行反思。中心剛於去年第一個學期就進行了兩項先導計劃 — 「愛‧毛孩」服務學習計劃及「攝影看社區」。參加「愛‧毛孩」的同學們透過工作坊、到狗場接觸和照顧狗隻,學習「動物輔助治療」、照顧及訓練被遺棄之動物,學習活在當下和感受生命。他們還要帶小動物到兒童之家,協助「伴讀日」活動,教小孩讀故事書給動物聽,從而讓小孩放鬆情緒,透過觀察小動物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情緒。「攝影看社區」則讓參加同學透過工作坊和實地考察來認識社區,從影像細說社區的故事,反思個人與社區的關係。蕭教授說同學們的回應都非常好,希望未來可以繼續把服務學習計劃由暑假擴展到學期中進行,讓更多崇基同學參加。 訪問:梁嘉麗(2004/社會學)

從另一角度認識社會 — 訪問「崇基學院服務學習中心」主任蕭鳳英教授及項目統籌馮詠恩 2019-02-28T10:11:29+00:00

不斷探索、 實踐和修訂中學習 — 訪問前服務學習計劃統籌劉大成教授

自去年退休後,劉大成教授年底參加了兩位SLP校友的婚禮,校友們還趁機相約今年春節到他們的新居拜年。轉眼到了聚會當日,舊同學們鬧哄哄地參觀新房,派利是後更收到小孩子「新年多謝」的稚語祝福。在一片笑聲中,我們問起劉教授統籌SLP十多年的點點滴滴。 劉教授自二零零四年起擔任崇基學院服務學習計劃的計劃統籌,崇基學院於二零一三年成立「服務學習中心」後,劉教授就加入中心擔任副主任。每年暑假SLP都會籌辦本地及內地的書院通識掛鈎課程,又同時舉辦國際服務學習計劃,總叫劉教授忙得不可開交。在多年繁忙的工作中,他最深刻的就是開始籌備內地課程:「當時崇基希望透過在內地服務的經驗,增進同學對中國內地的了解,理念很好,於是我便試一試。」 十多年來,合作機構的地點幾經轉換,由廣東封開,轉到安徽,再到廣西陽朔和廣東中山:「我們也不懂太多當地社會的情況,十幾年來一直在變,沒有一個標準,不斷有新的挑戰和嘗試。」他謙稱是邊做邊學,第一年在封開不知如何入手,很着力要完成教授英文的計劃,同學每晚花很多時間在準備和調整教材上,卻犧牲了與小學老師和同學傾談的機會。第二年,情況改善了一點。幾年之後,目的地改為陽朔,那時才摸索出一套比較理想的安排。 教學以外 真誠交流 二零一零年,在陽朔的第一年只是去教高中生英文,大家覺得單是教書效果不夠,於是加入很多活動。例如在陽朔訪問污水廠,了解污染問題,嘗試深入認識當地社會,但也不是很成功。當地校長後來建議學期完結時安排一個聯歡會,讓學生表演,崇基學生發揮所長籌備活動,結果反應十分熱烈,對我們設計活動也有很大啟發。 對劉教授來說,最成功是與當地學生做家訪:「回到他們的鄉村探訪父母和鄰居,由崇基中醫同學教大家量血壓,關心家人鄰舍的健康情況,為他們按摩。在家訪後有學生主動問我們,可否把血壓計借給他,讓他可回去自己老遠的家服務家人同鄉。這個影響非常重要,我們就是希望讓當地人對自己的地方建立歸屬感,造福身邊的人。中學生自主性增加,由被動接收變主動,勇於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我深信這顆熱心在我們離開後,仍會延續下去。」 「陽朔同學一班四五十人,與本班同學也不認識,只埋首讀書考試,住宿舍也沒聯絡。透過我們介入,用活動和遊戲替他們破冰,幫助他們建立友誼。他們很開心,找到朋友和支援。當地上一屆高中生又回來與新一屆高中生交流。第二年我們再去陽朔,當地高中老師很開心,見到當地同學的轉變很大。這些真正的需要很難從數據和調查看出來,要到當地和他們相處才會知道,我們為他們提供的,就是更多可能性。」 自開展以來,SLP累積了很多經驗,劉教授見證了崇基同學和當地機構都一直調整和成長︰「以當地的需要為依歸,不同學系的同學合作,從中看到不同人的做事方法。」時代轉變,資訊愈來愈發達,崇基同學亦可在教授知識外,多做一些需要親身做才有效果的事情︰「教英文只是一個表面的途徑,每一年在教學以外為當地做的小項目都很多,影響最大的是兩地學生在三個星期的互動和交流,在傾談中分享對人生的看法,更從活動中促進對社區環境的聯繫。很多次服務完結離別時,大家抱頭痛哭,依依不捨。這些項目很難預計,一開始不會知道效果如何,最後做到的意義卻很大。」 實踐與反思 反覆循環 回想起二零零五年到封開,原來到步前三星期剛發生水災,水位有一個人那麼高,房屋都有水浸剛退的痕跡︰「這一年的經驗很深刻,崇基同學在當地西江水災籌款電視節目上合唱表演。節目廣播後,我們走在街上居民都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一班外來的人關心這個地方,為他們真誠地唱首歌,原來對他們是很有意義。」籌備過程應用了不同同學的專長,音樂系同學默寫簡譜和彈琴,日韓同學加入日韓文歌詞,來自上海的崇基同學則做普通話翻譯。其實當時有同學對臨時更改安排有意見,因為教授英文已夠忙了,為何還要花時間練歌?「但幾年之後回想,當時這決定是正確的。以當時的情況,雖然計劃好要教英文,但我們其實可以大膽一點,人性化一點,因應當地真正的需要調整內容 —例如少教一點英文,多些探訪居民。」 回看多年的經驗,劉教授發現要「放手」,才會有空間反思︰「SLP的精髓,在於反思、實踐、再反思、再行動,是一個循環。上一屆的經驗協助下一屆同學,過程中不斷審視需要和成果,即時回應。這很視乎合作機構的取態,如果他們寧願要劃一有規律的計劃,日程排得滿滿,就少了反思的空間。相反計劃彈性愈高,同學自主學習和投入愈多,體驗反而愈多。」這種自主學習的精神,要慢慢栽培,就算老師不在,同學也可以主動發掘該做的事。 從錯誤中經歷自主學習 如果同學已計劃好一切,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參與呢?劉教授樂於告訴同學以往經歷,但也讓他們決定是否跟從︰「要讓同學有空間發揮創意,才會做到更多的事。即使當初計劃的事未必幫到服務對象也不要緊,經歷和學習本身對同學的人生已有很大的意義。」教師的角色,就是協助同學從不斷的反思和修改中,學會主動、自發地學習,並把經驗傳承下去。雖然劉教授已退下服務學習中心的工作,但直至現在,他仍與不同屆別的SLP校友保持聯絡,不時邀請同學到他家飯聚。例如他去年前往日本,恰恰與十多年前從日本來香港參加國際SLP的女同學泉麻理見面;這邊廂收到Echo(孫根芳)在WhatsApp邀請劉教授參加她任職機構關於生命教育的活動,那邊廂他又在群組與大家分享他和阿賜(林恩賜)在素食餐廳參與茶藝活動的相片。SLP的服務精神隨同學廣傳,而點點滴滴的情誼,亦同時因這計劃長存於師生之間。 訪問:趙惠敏(2006/社工)、鄭穎茵(2006/中文)

不斷探索、 實踐和修訂中學習 — 訪問前服務學習計劃統籌劉大成教授 2019-02-28T10:06:44+00:00

謙卑至上 — 林恩賜(2006/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

時光飛逝,二零零五年參加內地服務學習計劃的經歷,回想起來,箇中感受仍在心頭。那年我們十四位崇基同學,聯同四名來自南韓及日本的同學,還有一位上屆畢業的校友,一同到廣東封開,為縣內十六間小學共五十位老師,安排一個兩星期的英語教學培訓課程,並在最後一星期,為五十位小五學生安排課外活動。 當時內地正改變教育政策,從前中一才開始教英文,後來提早至小三至小六便開始教。這政策更改令小學英文老師嚴重不足,很多年青的中文和數學教師,都被學校安排轉教英文。那時網絡不發達,借用的學校也只有兩三部電腦供老師輪流上網,更別說手提電腦和wi-fi了。在有限資源下,他們幾乎沒有英語教材。我們同學分為三組,「聽講組」和「語法組」各準備一星期教案,到了星期六老師就要分成小組試教,讓小五學生來試學,而最後的「活動組」則負責準備課外活動。 善用創意 改良課程 出發前,我們五月便開始準備和設計課程內容。「專題討論」的指導老師左治強也給我們講解很多英語教學手法,以作參考。我們準備了大量初中教材,有英文歌、故事、語法練習等,可是到真正實踐,效果卻不理想。我們沒想到老師們的水平參差,對比香港由小一至小六程度都有,有一兩位甚至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還未全背熟。我們的課程安排與他們的實際需要和期望有很大差距。有見及此,我們放棄初中教材,重新編寫高小教材,然後把老師分成不同小組,有些更安排個別指導。每一節課後,大家便立刻開會檢討,調整內容。很多個晚上,大家都用英文開會至十一時。過程雖然辛苦,但後來教學情況逐步改善,也是值得。 當地的老師們都非常勤奮,有時病了仍堅持上課,其中一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我們要教英文文法中動詞的現在式、過去式、以及其過去分詞,有些詞彙的變化比較複雜。我們在這個課題上花了很多時間,但老師們依然十分吃力,進度也漸漸滯後。我們亦開始感到氣餒,但組員間不忘互相鼓勵,加緊開會討論改善方法。後來大家運用創意,以遊戲帶動學習:每人抽一個字詞,然後尋回自己的「家人」(亦即那個字詞的其他變式)。當教學效果開始有了改善,我們便決定多動腦筋,構思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   真誠交流 教學相長 課堂後期運作漸見暢順,老師們非常熱情,住得近縣城的,邀請我們到他們家作客。我們一起吃飯聊天,與老師們打破隔閡,真誠地溝通。相比課堂上的交流,課後的相處更讓我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認識更多內地僻壤居民的生活實況。誠然,出發前我們只集中準備教學內容、構思培訓方法,但真誠的交流也是服務學習計劃的關鍵元素。服務不一定單方向地向受助者提供援助,服務者和受助者之間可以互相學習,無論課堂內外,教與學都是平等的。在最後一星期,崇基同學為小五學生安排了校內定向、土風舞、摺紙和紙黏土、水力箭、雞蛋撞地球、各國文化介紹等活動。南韓同學穿起韓服,我也帶來了日式浴袍。孩子們在校內主要是讀書,沒甚麼課外活動,今次大開眼界,更是第一次與日本人和南韓人接觸,都顯得非常興奮。 課程完結後,當地小學老師在原稿紙上寫感想,然後影印派給我們,結果足足印了七十頁,滿滿的都是感謝。最初參加服務學習計劃,我只希望畢業專題研習能夠既好玩又獨特,從未料到會認 識了一班好朋友,包括導師、組員、外國同學,這亦是參加計劃的最大得着。我跟同組同學一起經歷整個旅程,一起感受挫敗、分享喜悅 — 那份親切感,常在我們中間。近年我搬到廣州市生活,但人在城市,未如當年參加服務學習計劃般了解到偏遠地方的情況。這些年來,我深深體會到內地的地大物博,身邊人也來自五湖四海。當年的活動也算是我認識內地的開端,現在會以更謙卑,更虛心的態度來探索內地的生活文化。 我(左一)和崇基、南韓同學在課餘時參觀封開博物館。 教授封開小學老師英語,協助他們轉教英文科。   整理:麥嘉輝(2016/新聞與傳播)

謙卑至上 — 林恩賜(2006/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 2019-02-28T10:00:59+00:00

那年夏天,我和陽朔的學生們 — 孫根芳(2012/文化研究)

故事就從二零一零年暑假開始,那時我參加了崇基的SLP,到桂林陽朔三個星期。這個陽朔之行原本是為了教授高中生英文(五十位當地參加者分為五組,每組十位學生分配四位崇基同學作導師)。為甚麼說「原本」呢?因為在當地與參加學生接觸後,我們決定調整「出發前」準備的過程和教學目的。三星期的時間限制,是否能夠大幅度提升他們的英文水平?當地學生的需要是甚麼?完成服務後能真正留下來影響他們的又是甚麼?這些都是我整個陽朔之行一直思考的問題。 真正需要的是甚麼? 剛到步的頭幾天,每天只能睡五至六小時,很辛苦。日間教學,晚上又要開檢討會議和準備翌日的課程。出發前準備的教材太深,所以晚上我們要從零開始,看看手頭上有甚麼合適的內容及教材……那時候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甚至一度累得忘了參加SLP的初衷,彷彿追追趕趕就只為了填滿每天的教學日程。然而在一次檢討會議上,一位同學的話提醒了我:「大家到陽朔來的目的,是助人自助、提升高中生的英文和自信、擴闊他們的眼界以及了解他們的需要。」這話喚醒了我,除了分享英文知識,我更想與學生有思想和心靈的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更希望讓他們知道陽朔以外的世界,一同發掘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 那道長長的疤痕 我們小組加入適量的思想和心靈元素,其中一項是週記。我們鼓勵同學,分享自己所見所感,我們也用心回應。在最後一週,我們收到一篇十分震撼的週記。一位同學思思(化名)這樣寫道:「我是腦瘤患者。」原來她動過兩次手術,第二次手術更令她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 左手手臂上一條長長的疤痕,而幾根手指亦不能靈活運用。她很自卑,平日玩遊戲時會盡力掩飾,不想我們發現。手臂上的傷痕不止影響思思的心靈,伸不直的手指更直接妨礙到她的人生目標 — 她想當警察,不靈活的手指卻令她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一想到身體的殘障,她就會問自己還可以做甚麼。每當看到別人侃侃而談自己的夢想,她就會慌張惆悵。她覺得同學都想得很深入了,而自己還停留在「淺層次階段」,很迷茫。最後她向我們「求救」:「老師,幫幫我吧,你們告訴我該怎麼辦。」思思求救的聲音不斷在我腦海廻響。回想平日上課的她 — 雖然比較文靜,但印象中是個開朗友善,而且待朋友很好的女孩。曾經和她聊過壓力,談到家庭、朋友、學業等,她表示都還好:家人給她自由與支持,朋友間又沒甚麼紛爭;學業是有壓力,但亦有舒緩的方法 — 一切看去都很不錯,我一直以為她是個幸運又快樂的女孩。 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提問,我真不懂回應,甚至有一點害怕︰我怕自己解決不到她的困難。或者說,我清楚知道自己根本沒能力給她一個答案。我問自己可以做甚麼?良久才發現,手握鑰匙的其實是思思。我給她支持與鼓勵就夠了,我希望讓她接受自己,明白不是一個人在奮鬥,才可以讓她有勇氣解決問題。也許很微不足道,而實際上也可能幫助不了她甚麼,但這就是我可以做的事。最後一天,她告訴我,她大受感動,而且得到力量。設身處地想一想,思思由掩飾到主動告訴我們,確實踏出了很大的一步。我很佩服她的坦白與勇氣,要把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和憂慮說出來,談何容易?最令我感動的,是她對我們的信任。想不到短短十多天,就把軟弱之處坦白告知,我實在為她驕傲。 反思真正留下來的 認識他們轉眼已六、七年,這十位學生,有些還有聯絡,有些沒有;有些準備大學畢業,有些已投身社會。曾患腦瘤的思思最近也結婚了,我很為她高興。每年聖誕,仍會收到學生Dora傳來的電子聖誕卡。我呢?畢業後一直在同一機構工作,已五年了。這五年的工作,讓我與許多人相識相遇。有單次服務的,有長期同行的,我也不時思考成效。有一天突然想起陽朔之行,想起當時糾結的問題:「他們需要是甚麼?完成服務後能真正留下來影響他們的又是甚麼?」那天彷彿有了答案:「我們所帶去的知識及視野是重要的。然而真正留下來影響這十位同學的,是一起歡笑、流汗、落淚的一段經歷,是一段純真的關係。」我已記不起當時教授了甚麼英文,但我卻記得,也深信他們記得,那年夏天,我們十四人一起度過了三星期:一起做早操、去西街、吃啤酒魚、臨別夜話……狐狸說,麥子因小王子而不同了;同樣,每次我嗅到桂花香,也想起了他們一張張可愛的臉。 在陽朔教高中學生英語,「突擊」頒發一些獎項給同學,例如「團結合作」、「最佳創意」、「照顧他人」等,讓同學發現並欣賞自己和別人學業以外的長處。(我在後排右一) 這十位同學,性格不一,有歡笑有衝突;重要的是,三個星期後,彼此更熟悉和了解。 整理:阮珮恩(2016/英國語文研究與英國語文教育)

那年夏天,我和陽朔的學生們 — 孫根芳(2012/文化研究) 2019-02-27T17:33:26+00:00

新春聯歡會 (25/02/2017)

崇基學院校友會及學長計劃委員會於二月二十五日合辦一年一度之「新春聯歡會」,超過一百四十位嘉賓、校友及學長計劃之學弟、學妹共聚眾志堂,同慶新禧。晚宴前,院長方永平教授在校友室以茶點招待校友,共慶新春。

新春聯歡會 (25/02/2017) 2019-05-10T17:49:10+00:00

Happy Hour @ 中環 (23/02/2017)

崇基學院校友會與新亞書院校友會於二月二十三日合辦「Happy Hour @中環」,讓校友趁機聚一聚,鬆一鬆,兩院約一百三十名校友參加,校友們互相交流,暢談近況,場面熱鬧。

Happy Hour @ 中環 (23/02/2017) 2019-05-10T17:55:51+00:00

尋找快樂的光影故事 — 陳小娟(2009/工商管理(環球商業))

陳小娟(2009/工商管理(環球商業)) 在電影的圈子內,很少會碰到中大的校友,更別說是崇基的校友。因為中大沒有電影學系,所以如果偶然碰到一個電影人是中大校友,大家就會很自然地感到好奇︰這個人本來是做甚麼的?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傻事 我本科讀的是工商管理學院的環球商業學課程,畢業後在商業銀行工作,轉行則是後來的事。有時遇到一些電影圈內前輩,他們的年代沒有我們這個學系,所以大多以為我以前是做銀行櫃檯的工作人員,倒也沒甚麼話;若是知道甚麼是「GBUS」的人則大多會問我,為甚麼要做傻事要轉行﹖話雖如此,但是大家只是說說而已,其實新一代的電影工作者,有誰不是真心熱愛電影才投身其中呢? 偶有朋友會問,為何一開始不去報讀電影,卻要選環球商業課程?小時候家境不好,即使由小學開始就想做電影,卻一直不敢以此為目標。儘管家人一直支持我的夢想,但現實條件上,賺錢提升家人的生活質素才是我應該做的事,所以當初我想進的都是環球商業和醫科。後來選了環球商業,是因為我認為如果我日後再去追夢,商業知識和國際視野也必然有用。這個想法在多年後的今天,已經轉行的我還是覺得十分正確。大學學到的東西,如管理學、市場學、演講技巧等,現在應用的機會比在銀行工作時還要多。當然,大學時期另一個重要的收穫,就是成為了崇基劇社的莊員,並曾以舞台劇《白蘭與笛芙》參加了中大四院劇賽。還記得上演時,所有台前幕後都在舞台上忙着,作為導演和編劇的我坐在觀眾之中,看着他們每一位的反應,那刻的感動,仍歷歷在目。最後,僥倖獲選為最佳劇本,當時我才發現頒獎嘉賓中有環球商業課程的張偉雄教授,我十分不好意思,因為我上的莊不是商科莊,覺得自己有點「大逆不道」。 飢凍雖切  違己交病 同是畢業後進銀行工作,坦白說我和同學們的目標實在不同。銀行工作是他們的夢想,可惜並不是我所追求的。我有時會羨慕他們的夢想符合社會期望,卻不明白為何與藝術相關的夢想,總要面對較大犧牲?我早清楚這個「定律」,所以只能暫且埋藏夢想,找一份可以養家的工作,就是沒頭沒腦地當了「銀行家」。但縱使別人都羨慕銀行工作,我卻不甚熱衷,即使薪高糧準工時又較電影工作短得多,我那段時間卻很痛苦。所謂「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如果要我給初畢業的校友一點忠告,必然是:不要為了金錢或別人的期望去選擇工作。憑着努力,也許你可以做到不過不失;但欠缺熱忱,則沒法突圍而出。每個人的背景各異,我親身經歷過,當然明白有財政負擔的人實難以輕言不惜一切去追求理想。 追求夢想總不會一蹴而就,我在銀行工作時已兼讀了一些編劇課程,公餘時又會拍片。還記得我製作第一齣獨立短片,那時幸有崇基劇社的朋友協助,加上網上招募演員,大家都義務幫忙,而其中一個主要拍攝場地就是我以前住的文質堂!那次拍攝讓我明白自己不懂的東西有很多,卻又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創作的過程。在銀行工作了兩年多,才發現同期的同事們都計劃好未來要做到甚麼崗位,而自己卻完全看不到在商業世界的未來,只知道我真正所愛的,還是拍電影。在家人的支持下,我毅然辭職報讀浸大電影碩士課程,又當上電影編劇家協會的幹事。 一短片 一故事 讀電影那三年,我不停地找機會拍片。現在坊間有很多提供資金拍片的比賽,但很多從事創作的人卻不太喜歡處理繁複的報名手續,幸而我以前的工作也要面對很多手續,所以我可以「不厭其煩」地報名。我入圍了廉政公署舉辦的短片比賽,那是我第二齣作品《三個金幣》。我大概是一個倒掛的晴天娃娃,每次拍作業都下雨,某一場才拍了幾個鏡頭,雨就大得要中斷拍攝,整個團隊渾身濕透,連襪子也可擰出水來!那次大家齊心地完成作品,最後更得到金獎。後來我「越級挑戰」,以非學生身份再參加了「創意香港」贊助的「創+作」音樂微電影比賽。這個比賽很有趣,參加者隨機與一名歌手合作,以他們的歌曲為他們製作一段音樂短片。在記者會上,我伸手入抽籤箱內,翻來覆去,然後抽出了糖妹的名字!這段緣份,帶來了我的第三個作品《啊囉哈!》,還有最佳編劇和金獎。從《啊囉哈!》起,我發現短片的生命力原來比想像中強,在世界各地影展中都是被認可的創作。我把短片投稿到各影展,它的生命力把我們帶到日本、法國、台灣去。這些經歷都開拓了我的人際網絡,然後陸續有歌手找我拍攝音樂影帶 (MV),也有公司找我拍廣告。 在畢業前,我戰戰兢兢地參加了本地短片界一項重要比賽──「鮮浪潮」。參賽短片《兒女》,花了我最多時間、最多心血、最多金錢,甚至要在網上集資才能完成。最重要的,是這個作品有最濃厚的人情味。我們其中一個主要場景是教堂,我寫信向崇基學院校牧許開明牧師請求借用崇基禮拜堂,沒想到許校牧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可是這個作品沒有得到評審的青睞,在頒獎禮上空手而回,我也不爭氣地掉了許多眼淚。失落不是因為我想獲獎,而是覺得有愧於我的團隊和幫助過我們的人。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創作和能力,惆悵以後該怎樣拍片。這時我的伙伴們鼓勵我,只有一直拍下去,才會進步;不拍不錯,卻就僅止於此。我一鼓作氣地再投稿到其他影展,就在執筆寫這篇文章時,獲悉作品獲選入意大利影展的競賽單元。我跟製作團隊分享這消息時,大家都差點哭出來。沒錯,這個挫敗和感動的交錯,就是電影製作的魔力。 夢幻背後  殘酷現實 夢幻背後,電影這工業其實很殘酷。「得獎短片導演」聽來很厲害,卻俯拾皆是,而掛着這名堂也不足以維持生活。很多短片導演,都要靠其他工作來維持生計。我自己便當兼職文員、補習教師、珠寶展售貨員等,一邊「捱」,一邊累積經驗,等待參與長片製作的機會。因為在編劇會的工作,我接觸到很多圈內前輩,可是初時我沒有自信「推銷」自己。直至我的短片得獎後,我才厚着臉皮把作品給他們看,再問有沒有我可以參與的製作。大家慢慢覺得我不止是協會的文員,而是新晉電影人,開始找我合作編寫電影劇本,也有機會在新的電視台編寫劇集。 我是比較幸運和順利地進入了電影這個圈子,但在這個圈子內工作,就發現要面對更多難關。香港電影市場縮小,片量從以前黃金時期的一年二百多部下降至現在一年五十多部。新人少了機會拍電影,連圈內前輩都不容易開戲。投資者多看重龐大的內地市場,創作空間也因而受限制。有時創作了快一年的劇本,最後因為過不了內地的審批而不了了之,就是有苦說不出。即使願意北上發展,文化差異也使我們難以寫出「接地氣」的作品。加上內地電影工業迅速發展,軟硬件都快要追過香港,我們更難找到自己的位置。當我越了解這個行業,灰心的時候就越多。電影製作本身就有很多變數,一天未上映,所有付出過的努力都不會被承認。要堅持下去,除了滿腔熱誠,還要平衡自己的心理。既要做有質素、自己喜歡的作品,同時也要確定生活有保障,這樣的路才能走得更遠更久。慶幸是,在電影圈內這短短數年時間,我觀察到只要肯努力,總是有機會和希望的。這點不限於電影業,相信放諸各行各業皆通用。 有想做的事,就動手去做﹗ 追求一些「非主流」的理想時,我們難以得到別人的理解。有時關心我們的親友會因為擔心而問:會不會考慮放棄這條難行的路,重操故業?我只能笑笑說,回不去了!雖然我們很多電影新人看似都滿肚苦水,但其實要真的撒手不拍卻又做不到。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大銀幕上出現的心情,我至今難忘。那種成功感和喜悅,絕對值得你付出那身血汗! 最後,想分享一套我很喜歡的關於追夢的電影《尋找快樂的故事》

尋找快樂的光影故事 — 陳小娟(2009/工商管理(環球商業)) 2019-03-08T12:12: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