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科藝而兩得 化中西而並新 — 靳杰強(1966/物理)

習科藝而兩得 化中西而並新 拿起會刊,封面左方上角,「」四字映入眼簾,正是靳杰強校友(1966/物理) 的手筆。靳校友醉心藝術,除熱愛傳統書畫外,近年亦創作裝置藝術。他的書畫風格博採眾長,海內外多間博物館都有收藏他的作品;然而其博不止見於藝術領域,更見於物理科研。一般人會以為文理互不相干,藝文主觀感性,科學客觀理性,靳校友卻是文理兼備。在他眼中,藝術與科學兼容共通。今期《崇基校友》,讓我們走進他的故事,一窺他如何在人生旅途上結合藝術與科學,並將兩者互相詮釋。 撰文:陳樂瑤(2016/翻譯) 統籌:梁嘉麗(2004/社會學) 科藝光譜 互為輝映 二零一六年初夏,一個微風愜意的早上,我戰戰兢兢地坐在電腦前,給一位遠在美國、素未謀面的天文物理學家、知名水墨畫家寫電郵介紹自己。不到幾天,便收到這位我在「崇基學院海外學長計劃」認識的靳杰強師兄回覆,語多鼓勵,還附上一封他和太太甘潤嫻師姐(1966/物理)在一五年年底給親朋好友暢談近況的新年賀信,更邀請我一同出席十月的崇基校慶千人宴。十月到了,我懷着緊張興奮的心情等着和師兄見面。在嶺南場上,遠遠看見一位個子不高、腰板挺直的男士緩步走來,穿着方格短袖襯衣,戴着長方框眼鏡,臉上掛着和藹舒泰的笑容,我整個人頓時放鬆下來。高懸在行政樓的山水巨幅如此氣勢磅礡,想不到畫家竟是位低聲說話、笑意盈盈的謙謙君子。 藝術的啟蒙 靳師兄兒時居於家鄉番禺,時常與兄長埭強跟隨從事壁畫雕刻的祖父到他工作的廟宇。祖父一邊工作,一邊向兩人講解畫法技巧,藝術自然而然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爺爺還給我送過一本清朝著名畫傳《芥子園畫譜》,其中展示的山林樹石、鳥蟲草畫法就成了我的啟蒙老師。」靳師兄說。他對《芥子園畫譜》這範本愛不釋手,畫冊亦陪伴了他多年。真正讓靳師兄大開眼界的,是他在廣州初接觸到的西洋畫展。靳師兄在小學六年級轉到廣州上學,並在那裏升讀初中,發掘到藝術的另一個宇宙︰「遷到廣州後,閒時常跟哥哥到展館看畫展,慢慢開始接觸到西方藝術,還記得當中不少蘇聯風格的作品,與小學美術課所傳授的傳統作畫技巧和概念完全不同,實在大開眼界!」這些展覽開啟了他在藝術之路上的一道新大門。 一九五二年,靳師兄輾轉來到香港,肄業於香港仿林中學。 當時的陳仿林校長非常着重美學教育,鼓勵學生參與書畫比賽,靳師兄得以展現從小累積的造詣。陳校長看到這小子的潛在才華,引薦他拜國畫家梁伯譽和書法家區建公為師,造就了他在傳統書畫藝術再向前邁進一步的契機。 踏上科學之路 在成長路上,有無盡的寶藏等待年輕人去發掘,而等待着靳師兄的下一個寶藏就是科研。他在大學修讀物理,是因為遇上另一位良師,引導他研究物理的奧秘。「我後來轉到金文泰中學繼續學業,當時的物理老師把艱澀的內容講解得生動有趣,引起我對物理宇宙觀有更多的想像,希望在這方面發掘更多。」老師的啟迪,替靳師兄翻開了科學地圖。他的世界從此不只欣賞河溪山水,也眺望天文宇宙。升上大學,靳師兄在崇基四年的大學生活更是多姿多采。除了流連圖書館,參與學會活動亦屬他的「必修科」。靳師兄曾擔任物理系系會會長,帶領莊員組織不少學系活動,又為《崇基學生》設計封面,更一手包辦畢業班同學錄和班代表致贈學院紀念品的設計。「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美術學會,在崇基禮拜堂地下學生中心舉辦藝術展覽,邀請校外藝術家分享他們的作品,更讓我們自己的作品有了展出的機會,是少有由學生主導的藝術展覽!」靈感來自校園山水幾個月前一個黃昏,我和師兄走到未圓湖邊,談到書畫取材的靈感泉源,青春的憶記流過他的眼神︰「崇基景物樸實自然。當時未圓湖仍然是人家的稻田小溪;崇基面向馬鞍山、背靠九肚山,不遠的前方就是火車軌,而禮拜堂就在身後。」猶記得當年他與同學大膽攀石爬過九肚山, 一手抓緊石頭,另一手拉扯着樹枝,好不容易才在沙石間站穩陣腳,他笑笑說︰「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一定不敢去爬。」他偶爾亦走到馬料水火車站(現時的大學港鐵站),沿着路軌走往九龍方向,看那水流直奔淺潭的小瀑布,又沿着火車山洞口返回大學。事過景遷,地貌變,情不變;想起以往的經歷,那些回憶、感覺都為他帶來靈感。無數個夜晚,來回圖書館與宿舍的那段路程、與甘師姐在校園走過的那些小徑,以及那種無牽無掛的生活,依然讓靳師兄懷緬不已。四年築夢的日子最易醒。畢業後,靳師兄和甘師姐共赴美國攻讀物理博士,先後在美國佛羅里達、德克薩斯州等地求學。論文研究偶有碰壁,人又身處異鄉;幸兩人互相扶持,讓彼此在異鄉有伴可依。靳師兄最終於一九七五年獲取美國馬利蘭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重投藝術懷抱 六十年代的美國與蘇聯陷入冷戰,雙方都投放大量資金發展太空科技,讓科研人員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段時間有充裕的研究空間。靳師兄沉醉於研究理論當中,已較少顧及丹青。取得博士學位後,靳師兄本欲投入學術領域,卻遇上太空研究資金驟減,輾轉他在美國加入了一間私人科研公司,從事流體力學研究。工作未能如以往求學時那般自由探索,靳師兄也慢慢再拾畫筆,重投書畫之中。塞翁失馬,緣分早注定,靳師兄與書畫藝術有着密不可分的連繫。與靳師兄首次通電郵時,他也寫道:「若非當年未有繼續全身投入物理研究,往後也不會投放太多心神於藝術創作。」靳師兄現已退休,不再受工作時間所規限,可以比以往更投入藝術創作。除了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展覽、多人聯展,他也協助其他藝術家策劃作品展。同時,他在美國的華人社區開設書畫班;每年校慶期間回校探訪,與師友同聚之餘,更少不得抽空教授國畫書法班。崇基兩度邀得他擔任駐院藝術家。此外,靳師兄也為「崇基學院海外學長計劃」擔任學長,與學弟學妹分享生活和工作經驗。到今天,他仍是我的筆友。這種在地球兩端之間東奔西走的生活卻未減靳師兄對藝術的熱誠,靳師兄近年也積極投入藝術裝置,將傳統書法以另一種形式呈現觀者眼前︰「藝術就是要不停地深化、變化。」集藝術科學一家,中方西方一身,傳統現代一體,靳師兄看來已做到了。 自己拼圖自己拼 靳師兄既投入研究科學,也醉心書畫藝術。科學與藝術看似互不相干,前者側重理性,後者較為感性,也有客觀與主觀之分,兩者是否互不相容?他這樣理解:「科學是美,藝術也是美;物理其實是人類共同譜繪宇宙星空的作品。廣袤無垠的宇宙中,許多的未知數都是人類推測再加以證明的。可以說,科學亦是人類所創造,即使所謂驗證過的『科學真理』也是人類所認為的『科學真理』而已。這些『科學真理』或許是真理,但也許有一天會被推翻。」他續說:「這種推測的過程,其實已經是美的想像與投放。愛恩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也並非空口而談,而是經過對事物簡單(simplicity)而美好的想像才提出的。」 纖毫之筆 萬類由心

習科藝而兩得 化中西而並新 — 靳杰強(1966/物理) 2019-02-28T10:07:51+00:00